『 眼见真的为实吗?』-《思考,快与慢》
你觉得自己是格偏冲动的人,还是偏理性的人?
作者是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,但他在2002年获得的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,这在当时引起一阵轰动。丹尼尔·卡尼曼一生几乎都在研究人类在不确定状况下,是怎么做出选择和决策的。
这本书集合了他大多数的研究成果,开始讲书中内容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觉得自己是格偏冲动的人,还是偏理性的人?
读完,看看你是不是还会坚持现在的答案。
两个系统
众所周知,人的大脑有两套系统。
丹尼尔·卡尼曼在书中把它称作系统一和系统二,简单来说既是直觉系统和理性系统。
书里是这样定义这两个系统的:
- 系统1是无意识且快速运行的系统,不怎么费脑力,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。
-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。
系统一就像个机器人,它干活轻松且高效,但就是有点蠢;而系统二则相反,它做事又懒又慢,而且非常耗能,优点是更加全面和清晰。
当外界出现各种问题,系统一都会先出面解决,只有它觉得这个麻烦我解决不了,才会让系统二出面。
但问题在于,系统一有的时候为了抢活干,会把一件原本复杂的事情编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告诉系统二,这样系统二就觉得自己不需要出面。
比如说这两张图里中间的两条线段,你觉得哪一条比较长?
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条,但事实上它们一样长。这就是系统一给系统二编故事的结果。
这种现象,卡尼曼把它称作“启发法”,也叫做“启动效应”。一旦系统二相信了系统一这个故事,认知偏见就产生了。
那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偏见呢?
思维偏见
书里分享了几十种偏见,分享其中比较典型的两个。
偏见一:前景理论
这是这本书里相对核心的一个理论,先来做一个测试:
有两个盒子
- 打开A盒子你一定会得到9000块钱
- 打开B盒子你有90%的可能得到一万块钱,10%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
你会选择A还是B?
另外一个问题:
你需要赔偿某人一笔钱,现在你有两个选择
- 直接赔偿9000块钱
- 抽签决定,90%的概率需要赔1万,但有10%的概率一分都不用赔
你会选1还是2?
从期望值角度来看两个选择应该都一样,但我相信A应该比B多,2应该比1多,这是为什么?
因为
这就是所谓的前景理论,也叫损失厌恶理论。
直接得到9000块钱的确定,比可能得到1万要来得好,即使它们的期望值同样都是9000,可能损失1万的痛苦又比确定得到9000的痛苦要来得好,实际上它们的期望值也是一样的。
这或许也是赌徒们怎么也要把输了的钱赢回来的原因。
偏见二:禀赋效应
它是和损失厌恶相关联的一个效应。
意思是说:
比如说,你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歌星开演唱会,你是他的狂热粉丝,你费尽力气花500块钱买了一张票,你觉得你最高愿意付出的钱大概是1000块。但有的人没买到,他们希望你能转让给他,他们出1000块钱你也不愿意,直到出3000块你才开始动摇。为什么原来最高价值1000的判断变成了3000?
因为相比得到它的乐趣,放弃它的痛苦要大得多。
禀赋效应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:
- 比如买了房子的人明明知道房价会一直跌却怎么也不愿意卖掉,因为他曾经拥有过数倍于它的价值,虽然这已经是个幻影;
- 拍卖场出过价的人总是忍不住加价,因为出价的时候他的心里就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它了;
- 在一起总是吵架,已经彼此看不顺眼的两个人,分开后就一直想着对方的好。
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。
峰终定律
书里的最后一个部分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,叫做峰终定律。
它说
举个例子:
拔牙的痛苦大家都感受过,现在有两种分案
- A方案只需要持续10分钟,过程的疼痛程度一般,但收尾会比较暴力,所以结束那一刻会疼十几秒
- B方案需要持续20分钟,过程的疼痛感和A差不多,但收尾很温和,结束的时候不会像上一种那么疼,你会选择A还是B。
可能很多人选A,觉得长痛不如短痛,B方案得多熬一倍的时间。
但事实上实验发现,大多数人回忆起B的痛苦程度比A要小得多。即使B持续的时间比A要长,过程好像会被我们忽略掉,结局决定了最终感受。
所以,一个人最终会怎么评价自己是不是幸福呢?
卡尼曼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:
- 一个叫体验自我(Experienced Self):指事情发生当下的真实感受。
- 一个叫记忆知我(Remembering Self):指事后回顾起来的感觉。
不管这个体验自我在过程中体验到占比多大的快乐,如果高峰和结尾是不快乐的,那整个事件就会变得不快乐。
相反,如果过程中痛苦占大多数,但高峰和结尾让人感觉到幸福,那整件事回忆起来也是快乐的。
比如我们回忆起高中时期的生活,当时觉得痛苦万分,但现在却时常想回到那个时候。
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像塔勒布说的:人类和千万年前的猴子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。
虽然在感受上我们已经变得十分理智、充满智慧,但这种感觉却也是系统一给我们的假象,系统二面对系统一一直都毫无招架之力。
但有趣的是,当我们完全接受这件事,承认自己是“是只猴子”的时候,我们的思维中就能多出一点空间,在那里系统二随时待命着,各种偏见也就能减少许多,这或许也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最大的价值。
最后,再问一下开头的那个问题:
《思考,快与慢》
- 作 者:丹尼尔·卡尼曼
- 出版年:2012
- 分 类:个人成长
——来自 @不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