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 这个时代需要好的故事 』-《入瓷》
真正善良的人,在这个时代可能会变成精神病。
这是读完《遭遇王六郎》这个故事后的感受,写下这个故事的人正是前两年热播剧《人世间》的作者梁晓声老师。近期它被收录到这本中篇小说集《入瓷》中,成为九篇优秀中篇小说之一。
这是一个不缺故事的时代,但这本书的主编张颐雯老师说:“这个时代需要好的故事”。
遭遇“王六郎”
“我”是一个退休的大学中文系教授,大约在四年前夏季的某一天,我在火车站遇到了点困难。因为年纪大不会用打车软件,顶着烈日一时间手足无措,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帮助了我。谈笑间我们都觉得彼此有趣,便在手机上添加了好友。
少年的网名很有意思,叫做“王六郎”,这是《聊斋》中的一个名字,故事里的王六郎是一只善良的鬼。
虽然加了好友,但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。直到四年后的某个夏季下午,受朋友所托,朋友的朋友有个儿子很喜欢写诗,希望能得到我的指点。于是他的母亲带着他来到了我家,没错,这个孩子居然就是当年的王六郎,本名“王任之”。
六郎的母亲一看就是个事业有成的女人,奇怪的是王六郎似乎完全忘记了我,一副第一次见的样子,我也就假装不记得他了。
看了六郎的诗,没想到他小小年纪,作的诗却意境深远,着实让我又惊又喜。临走前,六郎的母亲恳求我第二天能单独再与她见一面,似乎有些话需要单独说给我。
第二天,六郎的母亲告知了我王任之的一些状况。
王任之有着严重的精神病,起因是大学期间发生的两桩事。一是他被同学诬陷偷了别人的手机,气愤的是六郎平时最要好的一个贫困同学(名叫胡鸿志)一度得到六郎的帮助,却也成了帮凶之一。二是家里介绍了门当户对的女孩儿给六郎认识,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明星,就把六郎抛弃了。
我问她哪件事打击比较大?她说自然是分手,一部手机而已,对她家来说根本不算个事。
又过了几天,六郎在手机里联系了我,原来他一直都记得我。六郎单独前来拜访,一副自来熟的样子,我觉得有趣又有点生气。
为什么要装作不认识我?
他说: 单纯就是觉得这样好玩~
谈话间我无疑暴露了他母亲单独见过我的事,他情绪突然变得激动,说了很多,他说,上次给我看的诗集中但凡入我法眼的那些诗,都是他从古人的诗作中拼凑来的,根本不是他自己写的。
我有些恼羞成怒,但念在他有病,又是客人,只好克制。但语气已经变得没那么温和了,我直言不讳地问道:
王任之说:“自然是前面一件,我难以接受的是我平时对胡鸿志那样好,知道他困难,吃喝玩乐都是我掏钱。他明知道手机不是我偷的,为什么要一起冤枉我?”
王任之越说越激动,甚至口无遮拦地冒犯了我。我找了个借口下了逐客令,这次见面就这样不欢而散了。
三天后,王任之主动给我发消息,这件事他似乎完全忘了。并与我分享了许多对诗词的理解,我惭愧万分,一是自己居然这样小家子气,二是六郎对诗词属实也有极深的见解。一个天分这样高的年轻人,就这样被一个恩将仇报的同学折磨成了精神病,这个胡鸿志属实可恨。
这之后,六郎表现得十分得体、礼貌、善良,病情好像也好转了很多。但过了两天,六郎的父亲给我打电话拜别,说他们一家决定去云南乡村的别墅里去住一段时间,或许对六郎的病情有帮助。
半个月后,六郎激动地给我发消息:“我要结婚啦!”。原来他在云南的乡村里遇到了一个朴实漂亮的姑娘,他说姑娘有一种原生态的美让他一见钟情。六郎的父母也很开心,很快上门提亲,女孩家长也看好六郎家境,欣然同意。
六郎的父母说,他俩是红楼梦里的袭人嫁宝玉,觉得小两口结婚后六郎的病情或许就彻底好了,虽然我总觉得草率地娶人姑娘,给六郎治病有些不道德,但所有当事人都乐意接受,我也只能献上祝福,可我却大大的错了。
不久之后,王任之全家回到北京。带着新娘,以及六郎在乡村里创作的一本诗集,取名为《拾穂集》。六郎父亲极力要出版这本诗集,并且要给六郎开一个盛大的研讨会,觉得这样对六郎的病情有帮助。六郎觉得自己水平还不够,十分抗拒。
于是夫妻两人上门求我帮忙,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自己的不容易,希望我能帮忙劝说。我思忖再三,虽然诗集的确没达到出版的水准,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于是说了违心话极力夸赞了诗集,只是关于研讨会,我觉得应该遵循六郎自己的心意,简单庆祝即可。夫妻俩欣然同意,接下来一切都进展顺利,研讨会也如期进行。
可到场后我才发现,所谓研讨会却完全成了一场盛大的广告,各种名流也都在场,六郎的父母正春风得意地四处招待着,一群“专业人士”觥筹交错,盛况空前,大肆夸赞。所有人都表示“这绝对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诗集,六郎必定前程无量”。我四处寻找,终于发现了六郎,他在一个角落里孤单地呆坐着。
因为喝了点酒,我回家倒头就睡了。第二天收到朋友短信才知道,研讨会上了“头条”,被抹黑成了一场闹剧,王六郎曾在精神病院的事也被人曝光了,而精神失常的原因,却被言之凿凿地缩成了失恋。所有网民们都在讽刺、挖苦、攻奸、辱骂,偶然有同情的人瞬间就会被辱骂声淹没。
一年过去,我去精神病院探望老友,没忍住问了王任之的状况。
老友回答说:“他还叫王六郎对吗?爱写诗?这孩子很有才,大家都很尊敬他,是我们这的模范病友”
我说:“你别叫他王六郎,还是叫他本名好”
老友说:“他喜欢我们叫他王六郎,对住院也非常适应”
回家的路上朋友发来短信,说六郎的小弟弟满百日了,他爸妈为二胎向朋友们征集文化含量高的好名字。
结语
为了保留故事的意境,结尾的这段话几乎都是书中原话,细细揣摩就会发现梁晓声老师在其中的许多心思,看完这个故事的感受,每个人或许都不同,这或许就是“好故事”的意义。
这个时代需要好的故事,读一个好的故事,就相当于经历了一场不同的人生,而文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,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,每经历一次就会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更深刻一分。但前提是,它得是个“好故事”。
这本《入瓷》中的9个故事,每个故事都让人百感交集,感兴趣的可以读一读。
最后,分享书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阅读:
——《入瓷》
《入瓷》
- 作 者:梁晓声、葛亮等
- 出版年:2024.06
- 分 类:小说集
——来自 @不略